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张九龄《感遇·其一》全诗注释与翻译赏析 环球新要闻

时间:2023-06-17 02:10:22    来源:互联网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张九龄《感遇·其一》全诗注释与翻译赏析,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如果这9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张九龄《感遇·其一》全诗注释与翻译赏析相关的文章。


【资料图】

篇1:张九龄《感遇·其一》全诗注释与翻译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全诗注释与翻译赏析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

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⑹ 坐:因而

⑺本心:天性

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⑾葳(wei)蕤(rei):枝叶茂盛而纷披。

【韵译】: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

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

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

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翻译: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

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

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

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

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句解: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①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

②闻风:指爱慕兰桂的芳香。“闻风”二字本《孟子·尽心》:“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这两句是说,栖息在山林间的人,爱慕兰桂的芳香,深感欢悦。两句诗暗用“闻风”的典故,以温厚的口气,对其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应该像古代的圣贤那样,慕他人之风操,步先贤之后尘,改恶从善,仍不失为君子之道。以古戒今,谆谆善意,诗意含蓄,耐人寻味。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两句是说,诗人自己以美德自励,不求闻达,不求显赫的节操——草木有根有心,但它开放出的有芳香的花,不求美人去折取。以此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本份作人,并非借此求得他人的称誉,得以飞黄腾达。诗句表明了诗人不图名,不求显达的志向。字行间流露出不满之情,耐人寻味。

【赏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本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歌颂春兰、秋桂,从而抒发诗人的情怀。  诗人在开篇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茂盛芬披的春兰,皎明洁净的秋桂,然后生动地写出它们的勃勃生机,转而写到人们对它们的态度,最后引出全诗主旨:春兰、秋桂的`美好,完全出于自然本性,而并非为了求得人们的赏识。诗人以此比喻洁身自好的君子。

本诗虽短小,但用尽全力,结构严谨,诗境意尽没有落空。诗意温和,不知不觉中,在咏物的背后,讲出了高雅的生活哲理。

赏析二: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认为写兰只写叶,写桂只写花。这样的解释未必符合诗意。这大概是将“自尔为佳节”一句中的“自”理解为介词“从”,又转变为“因”,把“尔”理解为代词“你”或“你们”,用以指兰、桂。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首先,前二句尽管有“春”“秋”二字,但其主语分明是“兰叶”和“桂花”,怎能将“春”“秋”看成主语,说“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呢?其次,如果这样解释,便与下面的“谁知林栖者”二句无法贯通。再次,统观全诗,诗人着重强调的是一种不求人知的情趣,怎么会把兰、桂抬到“使春秋成为美好季节”的地步呢?根据诗人的创作意图,结合上下文意来看,“自尔为佳节”的“自”,与杜甫诗句“卧柳自生枝”中的“自”为同一意义。至于“尔”,应该是副词而不是代词。与“卓尔”、“率尔”中的“尔”词性相同。“佳节”在这里也不能解释为“美好的季节”,而应该理解为“美好的节操”。诗人写了兰叶桂花的葳蕤、皎洁,接着说,兰叶桂花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用“自尔”作“为”的状语,意在说明那“佳节”出于本然,出于自我修养,既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这就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文“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便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意却另辟蹊径,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其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实际上,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篇2:张九龄《感遇第七》全诗赏析

张九龄《感遇(第七)》全诗赏析

感遇十二首1

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⑿。

可以荐嘉客⒀,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⒁,此木岂无阴。

【注释】

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⑿伊:语助词。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⒀荐:进奉意。

⒁树:种植意。

【白话译文】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赏析】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 “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 “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慨叹之声。

丹橘的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诗人思绪难平,终于想到了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这两句诗感情很复杂,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言的隐衷,委婉深沉。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它有“经冬犹绿林”的美荫,又有“可以荐嘉客”的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难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因而感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道:“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简练;前一句,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读这首诗我们不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吗!这首诗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发问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不着痕迹,不露圭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篇3:感遇张九龄其一翻译赏析

感遇张九龄其一翻译赏析

《感遇·其一》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下面是感遇张九龄其一翻译赏析,请参考!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本诗通篇结构安排紧而有序,叙述风格和缓、平静,给人一种清心、恬淡的感觉。

感遇张九龄其一翻译赏析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⑹ 坐:因而

⑺本心:天性

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白话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赏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本诗通篇结构安排紧而有序,叙述风格和缓、平静,给人一种清心、恬淡的感觉。

篇4:感遇其二张九龄诗赏析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岂:难道。

伊:那里,指江南。

岁寒心:耐寒的本性。

荐:进献。

嘉客:嘉宾贵客。

奈何:无奈。

阻重深:山高水深,阻隔重重。

运命:命运。

循环:周而复始,变化莫测。

寻:探求。

徒言:只说。

树:种植。

此木:指丹橘。

阴:树阴。

作品韵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

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

而是具有松柏秉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

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

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

难道丹桔不能成阴?

作品简析

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

张九龄

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篇5:《感遇·其一》张九龄的翻译赏析

《感遇·其一》张九龄的翻译赏析

《感遇·其一》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颠,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翻译】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来自大海上的鸿雁,独自飞临一座城池边。城中高高的神树之上,两只翠鸟正得意洋洋地站在那儿。鸿雁预料他们终将自取祸患,于是自己展翅高飞,离开了这险恶之地。

【鉴赏】

此诗本是借自然界的禽鸟寄寓作者的境遇与感慨,但由于作品巧妙地选用了鸿雁与翠鸟的形象、成功地写出了它们的特点,使得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寓意本身,反映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哲理。

全诗共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前两句很耐人寻味,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说明人世(特别是朝廷)的险恶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而在这孤鸿“不敢顾”的地方有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气势熏天。

“侧见”有两重意义,一是说明翡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令人侧目而视;二是说纵然翡翠鸟悲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由此,也就引发出第二层,即第五句以下的六句。

前两句从翡翠鸟骄横情态,想到它们会招致的后果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反问。翡翠鸟站立在珍木之颠,窃据高位,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怕别人难以容忍吗?不怕从背后打来的致命的金弹吗?

接着平静地指出了一条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物极必反,地位与权势在**中愈显赫,也就愈易成为别人猎取的目标,覆灭的日子也就愈近。正因如此,诗中这只孤独的鸿雁,并不艳慕翠鸟一时的荣耀,也不怨恨自己的一时失意。

这就引发了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欲望无法得逞。这里所暗寓的是诗人不羡慕荣贵,澹泊名利和决意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多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第二层写出了孤鸿的感受。

在描写中,作者始终注意从对比的角度去表现孤鸿与翠鸟的境况。孤雁之于翠鸟,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方来自浩瀚大海,一方守者小小池潢。然而,小巧的翠鸟却是高高在上,统领要地。“三珠树”,是神仙世界的珍木,它们“巢居”于上,可谓显贵之至。与此相反,硕大的鸿雁对双翠鸟只能“侧见”,甚至“不敢顾”那暗指朝廷的“池潢”,可知其处境的低微与险恶,更反衬出了翠鸟们不可一世的气焰。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篇6:《感遇其二》的诗次注释与翻译赏析

《感遇其二》的诗次注释与翻译赏析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诗文解释】

江南一带生长着的丹橘,经过严冬仍然碧绿成林。哪里是因为江南地气温暖,全凭自己有耐寒的本性。本来可以推荐给嘉宾,无奈阻隔太多路途遥远。命运决定了遭遇,循环的天道无法追寻。世人只说种植桃李,难道丹橘就不能荫凉吗?

二:

江南一带生长的丹橘,经过寒冬还绿叶葱茏。

哪里是因为地气温暖,全凭自己有耐寒本性。

本可以献给贵客嘉宾,无奈阻隔着崇山峻岭。

命运决定了这种遭遇,循环的道理难以追寻。

世人只是说栽植桃李,难道丹橘就不能遮阴?

【词语解释】

岂:难道。

伊:那里,指江南。

岁寒心:耐寒的本性。

荐:进献。

嘉客:嘉宾贵客。

奈何:无奈。

阻重深:山高水深,阻隔重重。

运命:命运。

循环:周而复始,变化莫测。

寻:探求。

徒言:只说。

树:种植。

此木:指丹橘。

阴:树阴。

【诗文赏析】

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也依然是托物言志诗,借歌颂丹橘表达诗人遭受排挤的愤懑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看到本诗,人们很容易想起屈原的《橘颂》。本诗开篇便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言志之意非常明显。在南国,深秋时多数树木的叶片都会枯黄凋零,更别说能经受寒冬的摧残。可是,丹橘却能“经冬犹绿林”。句中一个“犹”字,饱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那么,丹橘经冬犹绿,到底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是本性使然呢?若是地理优势造成,也就不值得赞叹了。因此诗人先用反问句“岂伊地气暖”一“纵”,又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一“收”,令诗情跌宕起伏,独具韵味。在古代诗文中,“岁寒心”多指松柏。诗人在此赞颂丹橘与松柏一样具有忍受严寒的节操,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橘柚垂华实》是汉代《古诗》中的一篇,其中一句“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以橘柚的遭遇抒发了诗人不被世用的愤慨。而本诗中的“可以荐嘉客”,就是“冀见食”之意。丹橘经冬而不凋,不因严寒而改变节操,已经很值得赞美;它结出丰硕的果实,只想贡献给他人,更可见它的品德高尚。按理说,如此优良的树木、果实是应当向嘉宾推荐的,无奈却被重山深水无情地阻隔了!一句“奈何阻重深”,使人仿佛听到了诗人无奈的叹息声。

而“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两句,明确吐露了诗人托物言志之意:无论是丹橘还是人,其遭遇好坏与命运相关。而命运好坏的缘由则像循环往复的自然之理那样,无法探究。这两句诗委婉幽深,饱含着诗人复杂的感情。

在末尾,诗人用反问语气结束全诗:世人只说栽种桃李,莫非橘树就无法遮阴、没有功用吗?在诗的前半部分,诗人已写明橘树绿荫耐寒、果实甘美,但它的命运却又如此多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有这样一个寓言: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经亲自培养了一批人才,然而当他有危难的时候,这批人才却都不帮他。因此阳虎慨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说:“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只栽种桃李而不栽种橘柚,此类“君子”,总不能算作“慎所树”吧!

本诗的语言清新简练,抒发胸臆的同时,给了读者驰骋想像的空间。全诗平淡而浑然天成,时时发问的句子达到了正反起伏的效果,而语气却是温文尔雅,不着痕迹中,哀伤、愤怒尽情抒发,可谓炉火纯青。

篇7:白居易《鸟》全诗赏析及翻译注释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诗文解释:

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词语解释:

道:说。

莫:不要。

诗文赏析:

诗人在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它们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儿,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白居易在这首简短的七言绝句中,通过蕴含真情的“子待母归”的自然现象,激起读者善良、仁爱之心,劝戒人们要爱惜鸟类、保护环境,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篇8:杜甫《佳人》全诗注释及翻译赏析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解】:

(1)绝代:冠绝当代,举世无双。佳人:貌美的女子。

(2)幽居:静处闺室,恬淡自守。

(3)零落:飘零沦落。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4)丧乱:死亡和祸乱,指遭逢安史之乱。

(5)官高:指娘家官阶高。

(6)骨肉:指遭难的兄弟。

(7)转烛:烛火随风转动,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8)夫婿:丈夫。

(9)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10)合昏:夜合花,叶子朝开夜合。

(11)鸳鸯:水鸟,雌雄成对,日夜形影不离。

(12)旧人:佳人自称。

(13)卖珠:因生活穷困而卖珠宝。

(14)牵萝:拾取树藤类枝条。也是写佳人的清贫。

(15)采柏:采摘柏树叶。动:往往。

(16)修竹:高高的竹子。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①修竹:修长的竹子。

《佳人》是一首五言古诗。这两句写佳人孤高,绝世而立——傍晚时分,天气寒冷,只见佳人穿着薄薄的翠衫,静静倚在那修竹旁边。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很像那经寒不凋、挺拔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借物喻人,曲折委婉地包含着诗人自己的遭遇和情怀,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韵译】:

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二:

有位举世无双的美好女子,幽静地居住在空旷的山谷。

自己说本是朱门大家闺秀,竟沦落到荒山和草木共处。

过去关中曾经发生过兵乱,她的亲兄弟都被乱军杀戮。

高官厚禄又能有什么用处,亲人死后尸骨都不能葬收。

世上的人情多是嫌贫爱富,万事变迁像烛光随风起伏。

可恨丈夫是个轻薄浮浪子,遗弃我重新娶个美丽新妇。

合欢花还能知道晨开夜合,鸳鸯鸟双飞双栖从不独宿。

丈夫只看新夫人欢欢笑笑,哪听得见下堂妻失声痛哭。

要像在山的泉水清澈纯洁,不像出山的泉水浑杂污浊。

等待着侍女卖掉珠饰回来,扯把青萝枝修补破漏茅屋。

摘下来山花不愿插在发上,独喜爱柏枝经常满捧采折。

天气寒冷冬衣还分外单薄,黄昏时她怅惘地倚着长竹。

【评点】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秋。这一年七月,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一职,迫于生计,带着家眷来到边远的秦州,过起了负薪采橡栗的生活。但杜甫依然不忘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所以这首诗是一篇真实写照与精神寄托相结合的佳作。

前两句通过写佳人的孤独寂寞说明佳人命运的.悲惨,其中蕴藏着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第三句开始,是佳人自述:她出身显赫,但不幸遭遇战乱,兄弟被杀,连尸骨都无法收葬。“世情”以下八句进一步描写了佳人的悲惨命运:家势衰败后,她惨遭丈夫抛弃。这段自述把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深深刻画出来。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两句出自《诗经•小雅》中的“相彼泉水,载清载浊”。就本诗而言,佳人自比泉水,用山来比喻夫家,暗指自己被丈夫遗弃后,众人就认为她污浊。接下来的四句是对佳人山中生活境况的描写:生活窘迫,但佳人依然“摘花不插发”,可见她品格高雅。末两句写出了佳人天寒日暮之时心中的孤独、哀怨,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画面。这幅画既体现了体态美,又包含了意态美。这种美不但是佳人身上的女性美,更是一种理想美。

赏析:

杜甫很少写专咏美人的诗歌,《佳人》却以其格调之高而成为咏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见其品质之清,侍婢卖珠见其生计之贫,牵萝补屋见其隐居之志,摘花不戴见其朴素无华,采柏盈掬见其情操贞洁,日暮倚竹见其清高寂寞。诗人以纯客观叙述方法,兼采夹叙夹议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的上层社会妇女所遭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倾诉见弃于夫的大不幸。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这首五言古体诗,从开篇一路下来,都是“说”,到了结尾两句,才以一幅画忽然结束。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没有拿一个结局去迁就读者的胃口,而是用一个悬念故意吊着读者的胃口。读过这首诗的人,一闭上眼睛,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绝世美貌却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风中,在黄昏里,衣裳单薄,孤伶伶地站在那里,背靠着一丛竹,眼里流露着哀愁。

篇9:李白《金陵》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李白《金陵三首》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金陵三首

李白

【其一】

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⑴。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⑵。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⑶。

醉客回桡去⑷,吴歌且自欢。

【其二】

地拥金陵势⑸,城回江水流⑹。

当时百万户⑺,夹道起朱楼⑻。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⑼。

空余后湖月⑽,波上对瀛州⑾。

【其三】

六代兴亡国⑿,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⒀。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注释:

⑴晋元帝南渡江,于金陵即位,遂都之。

⑵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诸葛武侯称为帝王之宅。

⑶《隋书》:陈祯明三年,隋师临江,后主从容言曰:“齐兵三来,周兵再来,无勿摧败,彼何为者?”都官尚书孔范曰:“长江天堑,占以限隔南北,今日北军岂能飞度耶?”

⑷颜师古《汉书注》:“楫谓棹之短者也。今吴越之人呼为桡。”

⑸拥:环抱的样子。金陵:这里指金陵山,即今南京的钟山。《艺文类聚》:徐爱《释问略》曰:建康北十余里有钟山,旧名金陵山,汉未金陵尉蒋子文讨贼,战亡,灵发于山,因名蒋侯祠。故世号曰蒋山。

⑹这句意为:江水绕城而流。

⑺当时:指六朝。

⑻谢朓诗:“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搂。”

⑼国:都城。亡国:指相继灭亡的六朝的`故都金陵。两句意为:金陵到处是春草,王宫湮没于丘墟中。

⑽空余:只剩下。后湖:一名玄武湖,在今南京市东北。《初学记》:建业有后湖,一名玄武湖。《景定建康志》:玄武湖亦名蒋陵湖,亦名秣陵湖,亦名后湖,在城北二里,周回四十里,东西有沟流入秦淮,深六尺,灌田一百顷。《一统志》:玄武湖,在应天府太平门外,周回四十里,晋名北湖。刘宋元嘉未有黑龙见,故改名,今称后湖。

⑾瀛洲: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玄武湖中的小洲。

⑿《小学绀珠》: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皆都建业。

⒀《景定建康志》:洛阳四山围,伊、洛、瀍、涧在中。建康亦四山围,秦淮、直读在中。故云:“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李白云“山似洛阳多”,许浑云“只有青山似洛中”,谓此也。《太平寰宇记》:《丹阳记》云:出建阳门望钟山,似出上东门望首阳山也。

译文:

【其一】

晋家朝廷南迁长江,金陵就是当时的首都——长安。

地势有帝王之气,山水则虎踞龙蟠。

金陵空自壮观,长江亦非天堑。

酒醉回船归家去,口吟吴歌独自欢。[3]

【其二】

金陵地势雄壮,江水空摇,高墙巍峨不动。

东晋在这里建都,百万富豪纷纷在这里夹道修建高楼。

东晋终于灭亡,宫殿被荒草湮灭。

只有玄武湖上的明月,在波浪上空注视着曾经繁华的江洲。

【其三】

魏晋六代,兴衰迭起,我且痛饮三杯,为金陵高歌一曲。

这里的宫殿不比长安的少,四周山峦围城,比洛阳的山更多。

古殿傍边吴王种植的花草,深深宫院里美女穿戴着的晋朝样式的绮罗绸缎的服装。

都随着人事变换而消失,就像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回。

简析:

《金陵三首》是一组五言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即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秋。金陵是六朝帝都,当时人口很多,建筑华丽,经济、文化发达,到唐时已衰落。李白在这首诗中怀古喻今,金陵暗喻当时已陷落的京都长安和东都洛阳。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

这两句是说,昔日繁华的都城,亡国之后,已是春草杂生,建筑华丽的宫殿,如今已荒如土丘。以古喻今,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耐人深思。

★ 张九龄感遇其二翻译

★ 感遇张九龄诗句

★ 《感遇其四》张九龄

★ 《日日》全诗翻译赏析

★ 《解连环》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 杜甫《狂夫》全诗注释赏析

★ 张九龄感遇带拼音

★ 感遇其三张九龄诵读

★ 张九龄《感遇·其一》诗词鉴赏

★ 《西施咏》全诗翻译赏析

标签:

热门推荐

X 关闭

X 关闭